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,开展“以劳动创造幸福”为主题的宣传教育,推动形成适应新时代要求的思想观念、精神面貌、文明风尚、行为规范,提高社会文明程度。习近平总书记在致信祝贺首届全国职业技能大赛举办时强调,要大力弘扬劳模精神、劳动精神、工匠精神,激励更多劳动者特别是青年一代走技能成才、技能报国之路,培养更多高技能人才和大国工匠。在向第二个百年目标奋进、实现中华民族腾飞的新时代,进一步弘扬劳动精神,开展“以劳动创造幸福”为主题的宣传教育需要深刻认识其时代价值,找准着力点,以便更好落地落实。
一、营造崇尚劳动、尊重劳动者的社会风尚
劳动是人类的本质特征,是创造社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根源,是推动社会进步的根本力量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,“人世间的一切幸福都需要靠辛勤的劳动来创造”。越是美好的未来,越需要我们付出艰辛的努力。
因此,我们要在全社会开展多形式、多层次、多渠道的劳动主题教育。
(1)此举在思想观念方面
有利于培养人们确立正确的劳动价值取向和劳动情怀,懂得劳动最光荣、劳动最崇高、劳动最伟大、劳动最美丽,明白只有劳动,才能创造自己的幸福,实现自己的价值,才能提高社会成员的文明素养,推进社会进步;
(2)行为规范方面
促成人们热爱劳动、崇尚劳动、尊重普通劳动者的良好习惯,不仅自己热爱劳动、投身劳动,而且更尊重他人的劳动,无论从事什么职业、在哪个岗位,都能依靠自己的双手,创造自己幸福美好的生活,抵制和反对各种鄙视劳动、鄙视劳动者的错误言行,通过辛勤劳动,涵养德行,实现自己的价值;
(3)政策舆论方面
加强劳动精神、劳模精神、工匠精神的宣传引导,强调劳动不分高低贵贱,鼓励和保障社会成员勤奋做事、自立自强,维护和发展好劳动者的利益,在全社会营造崇尚劳动、劳动光荣、尊重劳动者的良好风尚。
二、焕发社会成员追求劳动、提升工作本领的热情
伴随生产力的飞速发展,社会分工日益细化,劳动新业态、新样态日渐增多。时代的发展和劳动岗位结构的变化,既为社会成员施展才华、成长成才提供了广阔的空间,也对劳动者素质提出了更高要求。
新时代的劳动教育应以提升社会成员的劳动素养、促进其全面发展为目标,以提升劳动者知识、技能、思维等为核心,培养和鼓励越来越多的人成为知识型、技能型、创新型的高素质劳动者。
通过劳动教育,加快人们更新就业观念,端正工作态度,正确认识劳动与个人梦想的关系,同时,促进相关制度的完善,改善就业环境,保障劳动者的权益,让劳动者实现体面劳动、全面发展,焕发全社会追求劳动、提升工作本领的热情。
三、激发社会成员诚实劳动、主动担当的精神
劳动既是个人谋生的手段,更是服务社会、实现个人价值的重要体现。个人劳动只有与实现社会进步相联系,才能激发人们诚实劳动和责任担当精神,履行人的社会责任。
劳动是创造国民财富的前提与基础,是实现中国梦的根本途径。深入开展劳动主题教育,帮助和教育引导社会成员精准把握劳动教育的内涵、特征和价值,树立正确择业观,激励更多的人愿意到艰苦地区和艰苦岗位工作,在担当中历练,在尽责中成长,做新时代的奋进者、开拓者和奉献者。
崇尚劳动、报效国家、奉献社会,将个人成长与国家发展相结合,是顺应时代发展变化的应然之举,也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劳动者的应有之义。实现中国梦,创造更加美好的幸福生活,任重而道远,需要我们每个人锐意进取,不断谱写新时代的劳动者之歌。